很多人聊起二战,脑子里都得画个大大的问号:日本就那么点儿地方,哪来的胆子,敢同时跟中国、美国,外加一票欧洲老牌帝国叫板?这感觉就像一只蚂蚱,非要去别大象的腿,简直是疯了。
但你要是把时间往前倒个几十年,就会发现这股“疯劲儿”不是平白无故来的。它不是一晚上头脑发热,而是一场押上了国运的豪赌。当一个赌徒连着赢了好几把,他眼里就只剩下筹码,早忘了什么叫风险,一步步把自己送进了不归路。
一针下去就再也戒不掉
这故事的开头,还得从甲午战争说起。1895年,一纸《马关条约》,让大清哭着往外掏钱。一开始说好是2亿两白银,后来七七八八加上赎辽费、军费和利息,总数飙到了3.4亿两,换成日元是5.1亿。这是个什么概念?当时日本全国一年财政收入的六倍还多。
这笔从天而降的横财,日本可没拿去给老百姓发福利,几乎一分不剩,全砸进了军工厂和钢铁厂。武器订单跟雪片一样飞来,军校玩命扩招,铁路舰队的建设油门踩到底。没几年,原先还得跟在英国屁股后面买军舰的日本,转头就能自己造主力舰了。而这一切的本钱,几乎全是中国人的血汗钱。
这一仗,让日本尝到了从未有过的甜头。他们好像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,发现了一条“国家升级”的作弊秘籍:打仗抢钱,拿钱造枪,再用更牛的枪去打更大的仗。这个“战争搞钱—大建军工—全民高潮—继续扩张”的循环,就成了日本上下戒不掉的毒瘾。
赢了一次就想赢一辈子
自从甲午那次冒险赌赢了之后,向大陆扩张就成了全日本的“政治正确”。甭管是军中主张激进的皇道派,还是相对稳健的统制派,甚至是那些所谓的文官,嘴里念叨的都是中国大陆这条“生命线”。“要想征服世界,必先征服中国”,这句狂话,后来就成了他们的行动指南。
从甲午到日俄战争,再到1931年自己炸自己家铁路,然后栽赃给别人的九一八事变,每一次军事冒险,日本都以小博大,赌赢了。九一八之后,东北到手,一个伪满洲国戳在那儿。可问题是,这事儿没完没了。中国不承认啊,那所谓的“国境线”就成了一笔糊涂账。
为了保住吃下去的肥肉,日军就开始在华北不停地搞小动作。从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,到1933年的山海关事件,几乎年年都在擦枪走火。日军的初衷说出来都可笑,他们不断挑事,恰恰是想让局势“清楚”一点,好“保证事态不再扩大”,然后安安心心地消化东北。
可蒋介石政府被全国的抗日浪潮顶着,也不敢松口,这就让华北的局势一直“不清楚”。这种不上不下的状态,把日本大本营给逼急了。1934年底,天皇裕仁亲自下令,让军部赶紧制定一个全面入侵华北的方案。从那一刻起,中日之间的大战,就只是时间问题了。
七七事变一响,全面抗战爆发。可笑的是,就算到了这时候,日本国内还管这叫“事件”,因为他们当时想要的,真的只是一个华北。然而,一场双方都严重判断失误的淞沪会战,把这头已经失控的野兽,彻底拖进了全面战争的泥潭。
蒋介石主动在上海开打,算盘打得很精。一方面,把日军的进攻方向从北向南,硬给拽成从东向西,免得中国被拦腰斩断。另一方面,他想把上海这个西方利益最扎堆的地方变成战场,指望着洋人能出面干预。毕竟,1932年那次,西方一插手,日本人就撤了。
但他万万没想到,在日本看来,上次撤退恰恰是因为中国怂了。他们压根没料到中国军队敢在上海主动搞这么大的阵仗。这一仗,彻底搅黄了日本“慢慢吃掉华北”的原计划,也让它在中国这个巨大的泥潭里越陷越深,再也拔不出腿来。
不疯魔不成活
对外扩张能失控到这个地步,离不开它国内那种已经走火入魔的社会气氛。明治维新后的一纸《征兵令》,征的哪是兵,是把整个日本社会都绑上了军事化的战车。文官政府在手握兵权的武将面前,根本就是个摆设,而天皇,成了军方意志的最高传声筒。
到了三十年代,整个日本社会,说话都带着一股子军事腔。小孩子的课本里,写满了“为天皇尽忠是最大荣耀”;广播里,天天放着战争英雄的故事;大街上,到处都是扯着嗓子喊口号的“爱国团体”。谁要敢说句反战的话,轻的被骂成“卖国贼”,重的可能当场就得挨一顿揍。
所谓的“武士道”精神被玩坏了,侵略被包装成建立“王道乐土”的伟大事业。到了1940年,日本干脆抛出个“大东亚共荣圈”的口号,开足马力宣传,说要带着亚洲兄弟们一起反抗西方殖民。但这套嗑,除了骗骗自己人,在别的国家听来,不就是换了个马甲的殖民者吗?
在这种体制下,整个社会都被卷进了一种癫狂的逻辑里:只要敢打,国家就能富强;只要停下,就是被时代抛弃。兵役制度控制了年轻人的身体,军国主义思想填满了所有人的脑子,整个国家都喝高了,连小学生都在琢磨着怎么“为国图霸”。
油箱见底那就抢加油站
说句公道话,1937年的日本,压根没做好跟中国打一场全面战争的准备。日军虽然一路打到了武汉,但国力消耗得跟流水似的,很快就在长沙到黄河一线,陷入了长达几年的僵持。日本说到底是个资源贫乏的岛国,这么拖下去,迟早把自己给拖死。
就在日本进退两难的时候,欧洲那边打起来了。这在日本眼里,简直是“天赐良机”。英法自顾不暇,日本趁机就把他们在中国的不少利益给吞了,又尝到了新的甜头。1940年,日本跟德、意结盟,眼睛直勾勾地盯上了英、荷在东南亚的那些殖民地。
这时候,日本国内的经济已经快崩了,钱花光了,在国际上买战略物资的能力都没了。摆在他们面前的就两条路:要么,在中国问题上认怂,退一步;要么,就向南进军,去东南亚抢石油、抢橡胶、抢大米,用抢来的资源继续打仗。
他们毫不犹豫地选了后一条路。1940年,日军开进法属印支北部,一是为了切断中国的国际补给线,二就是为了抢资源。这步棋,暂时缓解了日本的经济危机,却也一脚踩在了美国的尾巴上。华盛顿立刻宣布,对日本禁运废钢铁。
但东京根本没停手。1941年7月,日军又悍然开进法属印支南部,这一下算是把美国彻底惹毛了。华盛顿的回应是致命一击:全面石油禁运。这等于直接掐断了日本战争机器的血管。日本高层当时就懵了,他们完全没想到美国能这么决绝。
在他们看来,当初全面侵华,美国嘴上骂得凶,私底下卖给日本的战略物资可一点没少,大发战争财。他们想不通,怎么这次美国就不肯“通融”了?他们没看明白,美国盯着的早就不只是东南亚那点利益,而是整个世界棋局。一个被抽干了亚洲殖民地鲜血的英国,还怎么在欧洲顶住德国?
被逼到墙角的日本,脑子里只剩下最后的疯狂。后退?那意味着在中国战场几年砸进去的血本全打了水漂,国内经济立马崩溃,军部的脸往哪搁?前进?那就是跟世界第一工业强国正面开干。最终,赌徒心态压倒了一切理智,他们决定,在珍珠港,梭哈!
结语
回过头再看,日本那所谓的“勇气”,其实是一种被惯性、贪婪和一连串致命误判给吹起来的巨大幻觉。从甲午战争那笔巨额赔款开始,“打仗能发财”这个念头,就刻进了他们的骨子里。一次又一次的军事冒险成功,让他们越来越瞧不起对手,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“天选之子”。
整个国家变成了一台只有油门没有刹车的战争机器,而国内那种狂热的气氛,又不断地给这台机器添柴火。它就像1812年远征俄国的拿破仑,战线越拉越长,野心越来越大,直到补给跟不上,在冰天雪地里灰飞烟灭。历史的规律就是这么冷酷,谁不讲常识,谁就会被现实撞得粉身碎骨。那份看似惊天动地的“勇气”,不过是一剂催着它末路狂奔的毒药罢了。
场外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