斯大林格勒绞肉机:元帅投降前,希特勒还在电台里给他画大饼
说真的,有时候翻看二战史,你会觉得有些事儿荒诞得像编出来的。就拿斯大林格勒来说,那地方后来连空气闻着都不对劲儿,全是硝烟、尸体和绝望混在一起的味道。
一九四二年夏天,德军的装甲洪流跟开了闸的洪水似的,扑向了高加索。希特勒的胃口大得很,他盯着的,是巴库的油田,还有那座以他死对头命名的城市——斯大林格勒。在他看来,拿下这,不光是掐断了苏联的输血管,更是往斯大林脸上狠狠扇了一巴掌,这面子上的事儿,有时候比啥都重要。
当时的德国第六集团军,司令官叫保卢斯,一个典型的德国参谋部精英,严谨、细致,甚至有点刻板。他手里的兵,那都是从法国一路打到乌克兰的老兵油子,士气高涨,觉得踏平这座伏尔加河边的城市,也就是伸伸手的事儿。
一开始,确实是这么个剧本。德国空军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,发出那种特有的、撕裂空气的尖啸,把斯大林格勒炸成了一片火海。城市百分之九十的建筑,都成了断壁残垣。德军的步兵跟在坦克后面,轻松地推进到了市中心。
可他们没想到,这仗打到这儿,才算真正开始。
苏联人疯了,这是当时很多德国兵的共同感受。斯大林下了一道死命令,叫第227号令,内容翻译过来特别简单:“不准后退一步!”后退的,督战队直接开枪。这一下,就把所有苏联士兵都逼到了墙角,身后就是伏尔加河,退无可退,那就只能往前死磕。
于是,人类战争史上最残酷的巷战开始了,德国人管这叫“老鼠战争”。
你想想看,战争不再是地图上箭头的推演,而是为了一堵墙、一间屋子、一个楼梯间的反复争夺。今天你占了这个地下室,明天半夜,几个苏联兵就从下水道里钻出来,用工兵铲把你给解决了。双方士兵离得太近,近到能听见对方的呼吸和咳嗽,大炮和飞机都成了摆设,因为一开火,连自己人都得一块儿炸了。
最管用的武器,是手榴弹、匕首、冲锋枪,还有狙击步枪。
说到狙击手,就绕不开瓦西里·扎伊采夫。这个乌拉尔山来的牧羊人,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里,用一支普通的莫辛纳甘步枪,干掉了二百多个德国人。他的存在,成了一种精神象征,让所有在瓦砾堆里瑟瑟发抖的德国兵,都感觉暗处有一双眼睛在盯着自己的脑袋。德国人为了干掉他,专门从柏林调来了顶尖的狙击教官科宁斯少校。两个神射手在废墟里的对决,简直比电影还精彩,最后,还是扎伊采夫技高一筹,利用一块废铁的反光,骗科宁斯探出了头。
还有那个“巴甫洛夫大楼”,简直是个奇迹。一座普通的四层公寓楼,巴甫洛夫中士带着二十来个兵,硬是顶着德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,守了将近两个月。楼里有平民,有士兵,他们把这儿改造成了刺猬一样的堡垒。德军在地图上,都把这栋楼标记为“要塞”。他们想不通,怎么几十个人,就能挡住他们一个整编营的进攻。
城北的工厂区,更是个血肉磨坊。“红色十月”钢铁厂、“街垒”大炮厂,战斗就在车间里进行。这边一条生产线还在生产T-34坦克,刚下线,连油漆都没干透,工人开着它就直接冲向另一头正在进攻的德军。苏联人真正做到了什么叫“全民皆兵”,战斗打到最后,工厂的工人都成了最顽强的战士。
德军被拖住了,像一头巨兽,陷进了泥潭,越挣扎,陷得越深。保卢斯不断向总部报告,说伤亡巨大,进展缓慢。可柏林的回复永远是:前进,不惜一切代价。
转折点来得悄无声息,却又雷霆万钧。
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十九日,苏联发动了代号“天王星”的行动。朱可夫元帅憋了几个月的大招,终于放了出来。苏军从德军薄弱的侧翼,也就是罗马尼亚和意大利军队的防区,像两把烧红的铁钳,狠狠地捅了进去。
仅仅四天,这两把铁钳就在顿河弯曲部的卡拉奇镇胜利会师。嘎嘣一下,整个德国第六集团军,连带着第四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,三十多万人,被严严实实地包了饺子。
保卢斯当时就懵了,他立刻向希特勒请求,允许他带兵突围。可希特勒的电报很快就来了:坚守阵地,等待救援。空军元帅戈林还拍着胸脯保证,说空军能给包围圈里的部队提供足够的补给。
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。戈林的空军,每天最多只能投下几十吨物资,可包围圈里三十多万人,一天至少需要七百吨。运来的那点东西,连塞牙缝都不够。士兵们开始吃战马,吃完了战马,就开始吃狗,吃猫,吃老鼠。
气温降到了零下三四十度,士兵们没有冬装,很多人活活冻死在散兵坑里。伤员得不到救治,只能在肮脏的地下室里,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伤口化脓、腐烂。曾经不可一世的德国国防军,变成了一群衣衫褴褛、面黄肌瘦的叫花子。
即便到了这个地步,希特勒还在给保卢斯画大饼。一九四三年一月底,保卢斯被晋升为德国陆军元帅。这背后的意思很阴险,因为德国历史上,还从来没有元帅投降的先例。希特勒这是在逼他自杀,用他的死来维护德意志军人的“荣誉”。
可保卢斯,这个一辈子都循规蹈矩的军官,在最后关头,选择了活下去。他没有拔枪,而是派人向苏军挂出了白旗。当苏军士兵冲进他藏身的那个百货公司地下室时,看到的是一个面容憔悴、神情麻木的德国元帅。
斯大林格勒战役,就这么结束了。德军连同仆从国军队,伤亡被俘超过百万。这场仗,不仅是军事上的转折点,更是心理上的。它打断了德军的脊梁骨,让全世界都看到,纳粹德国不是不可战胜的。
回过头来看,这场战役的惨烈,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军事范畴。它更像是一场意志力的对决,是两种僵硬、残酷的体制,驱使着无数普通人去承受难以想象的痛苦。说白了,无论是顽抗的苏联红军,还是被围的德国士兵,他们都成了巨大历史机器上的零件,被无情地碾碎。这大概就是战争最真实,也最让人不寒而栗的一面。
场外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