晁盖亲自率军进攻曾头市,作为首席副将的豹子头林冲自然居于核心位置,而双鞭呼延灼在这支远征军中的地位,应当排名第三。
晁盖亲自带领部队夜袭曾头市,呼延灼担任夜袭队伍中的首席副将。根据《水浒传》原著的描写,晁盖中了敌人的箭矢,突袭行动最终失败,而呼延灼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:“黑影中两个僧人不见了,前军因此不敢轻举妄动。环顾四周,道路复杂难行,又看不到一户人家。军士们顿时慌乱,急忙向晁盖报告。呼延灼便急忙命令部队折返旧路。”
这两个假意带路、实则为曾头市设下埋伏的僧人逃跑了,导致部队在陌生又复杂的地形中陷入混乱,这种局面尚且可以理解。但令人生疑的是呼延灼的“惊慌失措”和“擅自决定”:呼延灼虽是正规军出身,有过大规模作战经历,怎么在没见到敌人的情况下,便越过晁盖急忙下令撤退?
呼延灼弃晁盖而逃,导致梁山军的撤退陷入一片混乱:“林冲回营整顿军队时,三阮、宋万、杜迁等人仅保全了性命;而带去的两千五百兵马只剩下一千二三百,所幸的是跟随呼延灼的部队,都顺利返回寨中。”
展开剩余81%金圣叹读到这里禁不住感慨:“十人深入敌营,却偏偏是那五个刚聚义的义士救了出来(指阮氏三雄及刘唐、白胜),生死关头令人泪如雨下。单写初聚义五人死死救晁盖,就显现满山好汉心系宋江,而对晁盖漠不关心。”
《水浒传》的原始版本中,描写的是五位晁盖亲信“同死共去,救得晁盖骑上马”,而新版本则改写为“呼延灼和燕顺两人骑马护送,死并将去”,且删去了呼延灼所部人马全身而退的情节。这种改动的意图,读者自有明察:就是想为呼延灼洗白——即使晁盖脸上的那支箭不是呼延灼所射,他也难逃“乱军逃跑”的罪名。
熟悉古代军纪的读者应知道“七禁令五十四斩”:擅自出队、错乱前后、喧哗吵闹、不遵守禁令,皆为乱军,犯者斩;观察敌情不严、侦查不详、传话不准,皆为误军,犯者同斩。
呼延灼的怪异行为不仅仅是未见敌人就急忙逃跑,晁盖中箭后,林冲主张撤军回山寨,呼延灼却反对:“晁盖中了剧毒箭,已口不能言。林冲让三阮、杜迁、宋万先送晁盖回山寨。其余十五位头领在寨中商议:‘今次晁天王下山遇此大败,正应了风折认旗的凶兆。只能撤军,曾头市无法再攻取。’呼延灼道:‘须等宋江哥哥的命令,方可回军。’”
将军不轻易违抗上级命令,当时梁山的主帅仍是晁盖,林冲作为远征军代理主帅,谨慎考虑撤军是合理的。撤退若无周密安排,极易遭敌军追击,必须断后掩护,缓步撤离。
呼延灼搬出宋江压制林冲,显然得到了其他好汉支持。我们看看当时十五位参会头领名单:阮氏三雄、杜迁、宋万已离去,留下林冲、呼延灼、徐宁、穆弘、刘唐、张横、杨雄、石秀、孙立、黄信、燕顺、邓飞、欧鹏、杨林、白胜。除无发言权的白胜和与宋江关系密切的刘唐外,余下十二人都是宋江的拥护者,自然不支持林冲。
呼延灼的阻止导致梁山军遭遇第二次惨败:当晚二更时,曾头市主动出击攻击梁山军营寨。此时呼延灼不再坚持等宋江命令,众人急忙撤退,“计点兵力,又损失五七百人,遭遇大败。迅速取旧路,奔回梁山泊。退至半路,正遇戴宗,传达军令,指挥头领率军回寨,另谋对策。”
我们可以推算时间:假设晁盖夜袭是在初一午夜,战败返回是初二凌晨,林冲送晁盖回寨并召开会议应在初二白天,曾头市反攻则是初二夜晚九点至十一点之间(原著称为二更时分)。梁军败退五六十里后遇戴宗传令回寨。
如此推算,问题浮现:晁盖刚下山,宋江就派戴宗探听消息。梁山军与曾头市相持三天,却未见戴宗踪影,这期间他都干啥去了?戴宗急匆匆赶回传达命令,是不是显得过于迅速?为何他直到梁山军二次惨败才出现?
这些谜团背后,隐隐闪现宋江的身影,而呼延灼的行为,更令人怀疑:这位被宋江亲自招降的前朝军官,是不是早已和宋江达成某种默契,或是接受了他的暗中指令?
呼延灼究竟是何种人物,读者自有判断:梁山108将中,朱富坑害师父李云,孙立害死铁棒栾廷玉,而呼延灼则是典型的忘恩负义、背叛君主与朋友之人。
赵佶是昏君,高俅是奸臣,但他们对呼延灼却恩重如山:赵佶赐他宝马“踢雪乌骓”,高俅则赠三千匹战马、三千副铁甲及大量武器装备,打造出一支堪比金国铁浮图、西夏铁鹞子的重装骑兵。
三千铁甲连环马全军覆没,呼延灼侥幸逃生,却没有回朝廷认罪,反而想走歪门邪道:“青州慕容知府与我有旧识,不如去投靠他?待时机成熟再引军报仇。”
青州知府慕容彦达给予呼延灼戴罪立功的机会,呼延灼却反而出卖他,开城门引秦明攻城,残杀慕容一家老幼,洗劫家产,分赃军中。
临死前,慕容彦达仍挂念呼延灼安危:“知府为折服呼延灼,心中忧闷,听闻呼延灼逃回,欣喜若狂,连忙策马奔赴城上。”
呼延灼是个为私利不择手段的忘恩负义者,他在晁盖中箭后表现出对宋江态度的“重视”,实在令人费解:以呼延灼贪生怕死的本性,他理应第一个主张速速撤回梁山,怎会反而坚持等候命令?
虽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晁盖面部的毒箭是呼延灼所射,但这位号称“开国初期河东名将呼延赞嫡孙,手持铜鞭,有万夫不当之勇”的原汝宁郡都统秦明,在曾头市战役中的表现不仅严重失职,反而似乎帮了敌军一把:晁盖夜袭尚未发现伏兵,呼延灼便先行撤退;主帅受伤、军心涣散,他又阻止林冲撤军,结果被敌军又击溃数百人。
呼延灼为何在曾头市之战表现得如此反常,笔者暂时无合理解释,最后只能请诸位读者评判:呼延灼后来不仅成为梁山马军五虎将,在破辽、征田虎、灭王庆、讨方腊四大战役中安然无恙,朝廷却未追究其丧师辱国的责任,反而“受御营指挥使,每日随驾操练”,成为赵佶禁卫、高俅部下。这是赵佶高俅的宽宏大量,还是呼延灼从一开始就与宋江暗中勾结的阴谋?
发布于:天津市场外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